你有没有想过,一个简单的“折”字,能衍生出这么多生动有趣的成语?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,串联起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踏上这段充满惊喜的成语之旅,探索折字开头的成语世界。
“折”字,读作“zhé”,本意是断、弄断或弯转。它蕴含着丰富的意义,既可以指物理上的断裂,也可以比喻抽象事物的转折。正是这种多义性,让“折”字成为了成语创作的重要素材。从折断的兵器到折节读书,从折冲樽俎到折腰五斗,每一个成语都像一幅画,描绘着不同的场景和情感。
“折臂三公”这个成语,背后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。它源自南朝宋刘义庆的《世说新语·术解》。故事的主人公是羊祜,他父亲羊基的墓被相士认为会出受命君,后来果然应验,羊祜成为了三公之一。但相士还预言,羊祜会因为折断手臂而失去官职。后来,羊祜坠马折断了手臂,果然被罢官。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贵官遭遇不幸,但最终仍然能够卷土重来。
“折首不悔”这个成语,则展现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决心。它出自宋·李觏的《袁州学记》。原文是“草茅危檐者,折首而不悔。”意思是即使是地位低微的人,也愿意为了理想和信念,即使被杀头也不后悔。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态度坚决,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惜一切代价。
“折衷是非”这个成语,则体现了调和与平衡的艺术。它出自《威尼斯商人》。故事中,双方因为债务问题闹得不可开交,需要有人来折衷是非,最终通过合理的调解解决了问题。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在争执中,通过公正的判断和调解,使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。
“折戟沉沙”这个成语,则描绘了一幅战争的残酷画面。它出自唐·杜牧的《赤壁》诗:“折戟沉沙铁未销;自将磨洗认前朝。”诗中描绘了赤壁之战的激烈场面,折断的戟沉没在泥沙里,仿佛在诉说着战争的残酷和历史的沧桑。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失败惨重,或者形容战争中留下的痕迹。
“折节读书”这个成语,则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。它出自《后汉书·段颎传》。原文是“颍少便习弓马,尚游侠,轻财贿,长乃折节。”意思是段颎年轻时喜欢骑马射箭,崇尚游侠生活,不重视钱财,长大后才开始发愤读书。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改变旧习,发愤读书,追求进步。
折字开头的成语,不仅富有文化内涵,还蕴含着深刻的智慧。它们从不同的角度,展现了人生的百态和世间的哲理。
“折冲樽俎”这个成语,就体现了外交谈判的艺术。它出自《战国策·齐策五》。原文是“此臣之所谓比之堂上,禽将户内,拔城于尊俎之间。”意思是通过酒宴谈判,就能制胜对方,而不必动用武力。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在外交谈判中,通过智慧和技巧,就能取得胜利。
“折冲御侮”这个成语,则展现了抗击敌人的决心和勇气。它出自《诗·大雅·绵》。原文是“予曰有御侮”,毛传:“武臣折冲曰御侮。”意思是武臣能够抵御敌人的侵略。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能够勇敢地面对敌人,保卫自己的家园。
“折冲尊俎”这个成语,与“折冲樽俎”类似,也体现了外交谈判的智慧。它出自《战国策·齐策五》。原文是“此臣之所谓比之堂上,禽将户内,拔城于尊俎之间。”意思是通过酒宴谈判,就能制胜对方,而不必动用武力。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在外交谈判中,通过智慧和技巧,就能取得胜利。
“折节下士”这个成语,则展现了尊重人才的胸怀。它出自《三国志·魏志·袁绍传》。原文是“绍有姿貌威容,能折节下士,士
下一篇: 小学生歇后语,趣味与智慧并存的汉语瑰宝